近期,云南大理的“采摘蘑菇体验”商业活动备受瞩目,此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然而,它对苍山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在这超过250万的浏览量背后,生态问题亟需得到关注和解决。
活动热度高涨
在社交平台上,以“大理采摘野生菌”为搜索词,相关内容的浏览量已超过250万。众多来自云南的导游纷纷在论坛上发布信息,招募游客,提供登山采菌的导览服务,有些团队更是额外提供接送车辆和午餐等便利。游客只需在苍山脚下集合,便可以跟随导游进行约2至3小时的采菌活动,据工作人员介绍,从未有游客空手而归。
游客行为失当
众多游客采集菌类仅为了摄影留念,追求“满筐”的壮丽画面,拍摄完毕后却将菌类随意丢弃于路边,导致其孢子无法进行传播与繁殖。在采摘过程中,他们并未对菌类的生存和繁衍给予关注,仅仅是为了留下美好的回忆。在他们看来,这些菌类可能仅仅是拍照时的工具,并未意识到对生态环境的潜在破坏。
领队素质堪忧
当地领队水平不一,有的领队向游客提供钩子或耙子以翻寻菌类,这种行为破坏了森林中的腐殖层,且对某些保护植物和珍稀植物缺乏保护意识。这些领队不仅未能发挥保护生态环境的引导作用,反而沦为环境破坏的帮凶。他们为迎合游客采摘的愿望,忽略了潜在的严重生态问题。
行业乱象丛生
自2022年起,参与户外活动的群体日益增多。在大理,三年前从事采菌体验的团队不超过五家,而现在数量已突破百家。由于入行门槛较低,该行业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部分不专业的团队为了追求利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苍山生态环境恶化。在追逐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他们完全忽视了肩负的生态保护职责。
生态危害严重
张先生,中国菌类协会的会员及科普导师,指出人类大规模的采集活动对依赖菌类生存的物种构成了威胁;目前,学界仅记录了不到5%的真菌种类;众多未知的真菌也可能遭受影响。这种过度的采摘行为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快了某些物种濒临灭绝的速度,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巨大的灾难。
正确采摘方法
自每年的6月15日起至11月30日止,尽管多数低于2600米的区域对人员进入持开放态度,但采摘活动需遵循一定的规范。游客在采摘时,应采取谨慎的观察式方法,挑选那些成熟的个体,并避免采取挖掘式采摘,以免损害菌丝。同时,应避免采摘过小或过老的菌子,以确保菌类的繁衍。此外,工作人员需加强监管,坚决抵制任何违规采摘行为。
在面临如此紧迫的生态环境挑战之际,我们应如何妥善处理旅游活动与生态维护之间的矛盾?诚挚邀请各位点赞、转发本篇文章,并积极参与评论区的讨论。
复制本文链接快讯文章为UCATV游戏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好游推荐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