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上,一件九龙九凤冠的琉璃复制品以其精湛工艺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成为展会的一大焦点。令人惊讶的是,这件作品的制作者竟是一位年仅二十出头的年轻琉璃工艺师。
任务乌龙开端
孙启烨,来自山东淄博的琉璃工艺师,在回忆起自己首次接受制作任务时的情景时,表示那是一次误会。他的母亲在传递信息时出现了错误,使得孙启烨误以为任务内容是制作冰箱贴,然而实际情况却是需要他用琉璃来复刻九龙九凤冠。当时,孙启烨的职业与琉璃制作并无直接联系,他的母亲正计划学习琉璃工艺,而孙启烨在上课时感到无聊,注意力并未真正集中在学习这门技艺上。
技术学习转折
课堂上,老师所展示的琉璃蝴蝶工艺让他深感震撼,然而在尝试模仿的过程中,他却遇到了重重难题。这段经历对他学习琉璃工艺产生了重大影响,促使他开始勤奋钻研。然而,面对复刻凤冠的任务,时间紧迫,仅剩两三个月便临近展会,而他学习古法琉璃制作的时间尚不足两年,这无疑是一次极具挑战性的考验。
团队创作起步
孙启烨承担着重大责任,与工作室的伙伴邹宇曦、陈屿强、甘宇宸一同投入到创作中。他们对凤冠实物的尺寸和比例缺乏直观了解,这些信息主要来源于网络数据。面对被拒绝的建议,他决定挑战自我,旨在将淄博的琉璃工艺与明代文物实现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结合。
复刻困难重重
项目启动后,我们发现复制工作的难度远超原先的估计。这主要是因为项目涉及多种工艺,导致跨工艺的制作难度显著提升,我们必须重新开始对冠身造型进行试验。在材料选择上,我们使用了淄博的“软料”,其操作难度较大,一旦温度控制不当,琉璃便会出现裂缝。团队成员的胳膊上都有因高温而留下的烫伤痕迹。在复制60条龙的过程中,仅有9条成功,而凤凰造型的尝试也经历了多次失败。
设计创新亮点
该团队在追求卓越视觉效果的过程中,对冠身设计进行了创新,运用了独特的镂空技术和琉璃编织工艺,从而使凤冠在视觉上显得更加通透明亮。这些凤冠上装饰的上千颗小珠子,其直径最小仅为2.5毫米,每一颗珠子都必须单独进行打孔处理,这一环节充满了挑战。该作品融入了博鬓与兽头等设计元素,整体结构由约5000个部件组成,涉及七八种不同的制作技术。
传承创新成就
在展会中,九龙九凤冠迅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孙启烨,作为新一代的琉璃工艺师,与他的团队共同努力,为淄博的琉璃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他们巧妙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利用琉璃材质重现了珍贵的文物;面对重重困难,他们坚持不懈,最终将作品打磨得尽善尽美。
您如何看待“00后”工匠运用琉璃工艺复刻九龙九凤冠?这一行为对我国传统琉璃工艺的传承和进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敬请点赞、分享本篇文章,并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复制本文链接快讯文章为UCATV游戏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好游推荐
MORE +